湖南城市学院
Hunan City University
学校隶属:湖南省教育厅
学校地址:湖南省益阳市迎宾东路518号
学校类型:综合
联系电话:0737-4628858;0737-4628858;0737-4628168
学校城市:湖南
学历层次:本科
院校介绍
院校简介
湖南城市学院是一所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洞庭湖南岸的环湖生态经济圈核心城市——湖南省益阳市,人文底蕴深厚,自然环境优美。
学校前身为1970年创办的益阳地区师范专科学校和1978年创办的益阳基础大学。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当时的益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合并为湖南城市学院,学校遵循“品学兼修,知行统一”的校训精神,努力办人民满意的大学,2012年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4年成为“教育部信息化建设试点单位”,是“湖南省文明单位”,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现有校园面积1568亩,建筑面积53.4万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14.1亿元。纸质图书藏书182万册。设有城建类、信息制造类、管理服务类和基础类等四大类13个二级学院,54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工、文、管、教、艺、经等多个学科。学校面向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7000多人,成人教育学生6500多人。
现有教职工12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96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463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836人,教师中有教育部本科教指委委员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9人,省级教学名师4名,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13人。
学校坚持教学中心,注重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个;湖南省重点建设学科5个,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专业4个,省普通高等学校特色专业6个;省级优秀实习教学基地7个,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2个,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4个。近年来,累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6项。
学校立足建设行业,突出城市主题,产学研用结合,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高级应用型人才。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5年超过95%。在湖南省毕业生毕业五年薪酬排行榜上近年多次位列全省同类院校第一,先后被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湖南省就业创业示范校”。在国家体育场(鸟巢)、秦山核电站、沪昆高铁、杭州湾大桥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上都有城院学子的身影,学校被誉为“城建人才的摇篮”。
学校重视科学研究工作,科研水平快速提升。学校现有湖南省重点实验室2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协作研发中心1个,省社科研究基地2个,省高校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湖南网络技术与信息安全实验室1个,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2个,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1个,省高校师德教育研究基地1个,湖南省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基地1个,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1个,湖南省反邪教研究中心1个,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建设科技产学研结合双创平台1个,是湖南省无障碍建设技术支撑单位。近年来,累计获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7项,国家级、省级科学技术奖和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19项;规划建筑设计成果获省部以上奖励63项,是湖南省规划设计领域获奖等级最高、奖项最多的单位,在城乡规划、生态规划、建筑设计、地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研究等方面处于湖南省先进水平。《湖南城市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和“湖南省十佳优秀理论资助期刊”,办刊特色明显,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文批准更名为《城市学刊》。
学校利用学科专业优势,狠抓产教融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学校是首批入驻湖南省大学科技产业园的高校。学校主持制定的《镇(乡)村绿地分类标准》被住建部批准为国家行业标准,编制的“长株潭生态绿心地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获国际招标第一名。牵头成立了省级学会湖南省城市科学研究会。学校现有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监理公司、土木工程检测中心、黑茶研发公司等校办企业,其中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具有6项甲级资质,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年产值过亿元。
学校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学校先后与韩国、英国、美国、新西兰、加纳、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高校开展密切合作,是“马来西亚高等教育年度优质合作院校”。与新西兰维特利亚理工学院合作举办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加纳海岸角大学合作举办孔子学院,是湖南省二本院校中的第一所。
2016年,学校第三次党代会谋划了学校发展新蓝图,确定了“十三五”主要发展目标和任务: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突出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全面实施人才培养提质工程、创新服务引领工程、师资队伍优化工程、学生发展能力提升工程、幸福指数增长工程,力争促成医学类学科并入学校,确保高水平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力争突破硕士点。
在新的起点上,学校正在瞄准“双一流”,全力促改革,激发活力、挖掘潜力、传导压力,提升核心竞争力,为实现“十三五”发展规划目标,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